在清乾隆年间,退职的保和殿大学士、曾任领班军机大臣的张廷玉多次向乾隆皇帝请求兑现承诺,最终导致了他的家产被查抄。张廷玉不仅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官员权威配资十倍,他还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他是清朝唯一一位享有太庙配享的文臣,并且也是唯一一位得到这一荣誉的汉族官员。张廷玉多次坚持要求乾隆皇帝在自己去世后能够享受太庙配享的待遇,意味着在每次举行皇帝祭祀祖先的太牢仪式时,他也能被列为其中的一部分,仿佛依然能感受到香火的温度。
在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中,太庙配享是文武百官最高的荣誉,能够在太庙享有祭祀资格,代表着对一个人的极高敬意。比如唐朝的名将秦琼和程咬金,虽然他们有机会进入凌烟阁以画像形式永垂青史,也能陪葬昭陵,但却永远不可能有资格享受太庙的祭祀待遇。事实上,在唐朝,享有太庙配享资格的名将仅有45人,其中唐太宗李世民的庙庭只为七位重要功臣留下位置,这些人分别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李靖、屈突通和魏征。更别说像秦琼和程咬金这样的大将,就连徐世勣和尉迟敬德也未能获得这一殊荣。
展开剩余76%太庙配享之规早已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其资格审核尤为严格,几乎每个朝代的皇帝都会亲自审核和决定最终名单。唯一的例外发生在汉末三国时期,当时曹操的后代未能继承其对太庙的影响力,反而让太庙功臣的入选名单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讽刺。想象一下,如果曹操知道这些变化,他一定会感到愤怒不已,因为当年一些本应在庙庭中的功臣,竟然被从名册中剔除,而一些他最不待见的人,却悄悄地进入了庙庭。
其中,曹操对“魏武帝庙”的功臣名单非常看重。当年魏明帝曹睿首次在青龙元年(公元233年)挑选三位功臣——夏侯惇、曹仁和程昱,作为第一批配享的功臣,这也是一次小规模的“盛典”,不过这个名单中并没有包括曹操的所有重要将领和谋士。值得注意的是,曹丕(即魏文帝)对父亲曹操的宗庙祭祀并不热心,甚至没有在自己在位期间为曹操建起宗庙,而是选择了将父亲的神位设立在了邺庙。直到曹睿即位,他才正式为曹家祖先建起了庙宇,并开始组织祭祀活动。
随着曹睿的接班,夏侯惇、曹仁和程昱这三位功臣成为了正式的庙庭配享人员,而曹芳在正始四年(公元243年)更是大肆扩展了庙庭的规模,新增了20位功臣。这些新加入的人物,包括了大司马曹真、曹休、夏侯尚等重要的军事将领,也有不少是曹操生前最为亲信的人物。
不过,这个庙庭并非一开始就非常和谐,随着时间的推移,入庙的功臣名单渐渐发生了改变。到了正始五年冬,曹操的旧将荀攸和司马懿相继被安排进入庙庭,这也让人感受到曹魏宫廷内的权力斗争。特别是司马懿的加入,颇具争议,因为他在曹操生前并未获得过太多青睐,且曹操本人曾在《晋书·宣帝纪》中明确表示,司马懿是一个“靠不住”的人物,预言他将来会给曹家带来麻烦。曹操甚至在世时,已经暗示过曹丕:“这小子,日后必成大祸!”
但是,曹丕并没有听从父亲的警告,反而让司马懿成为了魏国的关键人物,并最终导致了司马家族的崛起。当司马懿成为魏太祖庙的配享功臣之一时,曹操的墓地早已竖起,曹家也面临着逐渐衰落的命运。而司马懿成为了魏武帝庙的“二号人物”,一场由曹家到司马家的权力过渡悄然上演。
曹操若是能够决定魏武帝庙的配享名单,恐怕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他绝不会允许司马懿位列庙庭首位,反而很可能将他从名单中彻底剔除。那么,假如曹操能够重新决定这个名单,他可能还会邀请哪些重要人物进入庙庭呢?
在曹操眼中,最值得尊敬的或许是荀彧(即荀文若),他曾是曹操的亲密盟友,两人一度是战略上不可或缺的搭档。尽管两人后来因政见不同产生了裂痕,但曹操肯定会希望荀彧能够陪伴在自己的身边。除了荀彧,曹操或许还希望能把刘备和孙权这两位一生的对手也邀请到庙庭,这样的安排,意味着曹操对这两位英雄的彻底征服,也代表着三国时代的最后定局。
然而,最终,曹操的这些想法仅仅只是后人臆测的“幽默”构想。历史的命运往往在无形中推进,真正的配享功臣名单由朝代的政治斗争和复杂的宫廷文化所决定,留下的只是许多未能实现的遗憾。
发布于:天津市